
> 一葉知春 | 2025年有機白毫銀針即 | 2025-04-02 |
> 品質自信,榮譽加冕!張天福有機茶再獲 | 2024-12-07 |
> 一年一歲一典藏!張天福·「十二生肖 | 2024-12-03 |
> 天地開泰,舉國同慶!慶祝中華人民共和 | 2024-09-30 |
新聞中心
茶界泰斗 || 張天福如茶人生(十五)臺灣茶源于福建
作者: 發表于--2018-04-12
“臺灣省茶樹是怎么起源的?”這是張天福十分關注的問題。
傳說不少。有的認為,那是利用臺灣野生茶馴化改良的結果。
1697年有一本叫做《番鏡補遺》的書中說,在去霧朦朧的臺灣水沙連,生長著四五米高的野生茶樹,那兒深山峻嶺、枝繁葉茂、林陰蔽日,強烈的陽光也照不進去。
“水沙連”,是泛指整個臺灣大埔里地區。
在臺灣發現的原生種野生茶樹,大致分為臺灣山茶和赤芽山茶兩大亞種。它們的背面沒有白色芽毛,茶味苦澀,葉薄易碎,這些野生茶與臺北文山郡等地采摘的茶樹品種,根本找不到親緣關系。
張天福在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,對植物分類等的研究下過一番工夫,并且在四川、安徽還采集了大量標本,通過對臺灣茶樹品種的調查研究,探知來龍去脈,作了科學的解釋。
在《臺灣之茶業》一開頭,張天福便認定是大陸的茶樹品種傳入臺灣的。幾十年后,他的學生、臺灣茶葉專家吳振鐸著《臺灣茶葉史》,也作了權威性的論述。
在赴臺灣考察茶業回來撰寫的報告中,張天福記下了閩臺兩地茶業界的交往。在1865年之后,因為臺灣的“初制茶須經福州、廈門或澳門等地再制之不便,乃招雇吾閩茶工到臺,于臺北萬華設立再制工廠,此為臺茶自行再制之始”。1873-1883年,“茶商乃將滯銷之茶,運到福州,以制包種茶。后內地到臺經營包種茶者日眾,以奠今日臺灣制造包種茶之基礎。”
上面講的“包種茶”是用兩張方形的紙,內外相對,放入茶葉4兩,包成長方形或四方形的茶葉包,包外蓋有藍色或珠紅色的茶名、重量、店堂號等文字。
臺灣制茶業的科技進步,引起了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張天福的特別關注。他寫道:臺灣“組織制茶公司,倡用機器,設立茶業共同販賣所、茶業試驗場、茶業傳習所、檢查所、模范茶園等”,那是為了“謀臺茶之改善與進步”。
相比之下,張天福感慨萬千。
臺灣的茶業發展了,進步了,難道自己就失去了信心、熟視無睹嗎?以身許茶的學者張天福,通過考察,志向更加堅定:
......如欲振興茶業,則境況專才,設立茶業研究機關,謀栽培與制造上之改良;實施統制政策,組織茶宵,謀貿易上之改善,實為當前之急務也。
張天福是這樣想的,也是一步一步這樣去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