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> 一葉知春 | 2025年有機白毫銀針即 | 2025-04-02 |
> 品質自信,榮譽加冕!張天福有機茶再獲 | 2024-12-07 |
> 一年一歲一典藏!張天福·「十二生肖 | 2024-12-03 |
> 天地開泰,舉國同慶!慶祝中華人民共和 | 2024-09-30 |
茶界泰斗 || 張天福如茶人生(十二)考察日本茶業
把研究茶業作為自己追求的張天福,短短的一年里,建起了像樣的農業試驗場,為籌辦協和大學農學院創造了條件。
云山蒼蒼,江水泱泱,協大之風,山高水長。協大思想自由,學術開放,重在追求人物的價值,這是成功之所在。協大“博愛、服務”的精神,既在整體氛圍中,又滲透在教師學生的行事為人中。
轉眼間就是1934年的夏天,林景潤找來張天福,說:“你想利用假期,去日本與臺灣省做一次茶業考察,很好。學校給你100塊大洋補助......”
“一衣帶水作善鄰,千載相交留友情。”
這是1966年9月陳毅元帥《贈日本友人》的詩句。
中日兩國是“一衣帶水”隔海相望的鄰邦。早在2000多年前,兩國人民便以大無畏的精神,橫渡驚濤駭浪的海洋,開始了往來。
從7世紀到9世紀,日本派來中唐使至少有13次,使團人數少則一二百人,多則五六百人,其中不少是留學中國的和尚。
中國是茶葉的故鄉。
804年(唐.貞元二十年),日本最澄和尚來到浙江天臺山留學。他不僅向日本傳播佛教,也把茶葉種子作為“友誼的種子”帶回日本種植于近江臺麓山。其后,日本空海和尚,也到陜西長安青龍寺留學,806年回國時,他把中國茶籽帶回日本,廣泛種植。
日本人善于吸取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,早在1874年(明治七年),就不惜重金雇請中國工人凌長富和姚秋桂,到宮崎白川縣傳授種茶技術和制茶工藝。
日本的茶業發展很快,并且機械化制茶效率很高,受到了世人的關注。
正因為如此,作為學者的張天福,希望去日本、臺灣省考察一番。
陳希誠是協和大學研究農村經濟的博士,與張天福是好朋友。他知道張天福要去日本考察茶業后,便提出要去日本考察日本的農村經濟,而且要與張天福結伴同行。
陳博士是留學美國歸來的,生活方式西化,在商議行程中,博士說:“我們還是實行AA制,各花各的錢。”張天福十分贊同。
“我想多走些地方,多看看,增長見識。”張天福說,“我有幾位金陵大學的同學,他們畢業后在東北工作,我想去東北,看看他們。”
“好的,好的。”陳希誠博士也沒有走過那些地方,如今有伴,機會難得,便一同去日本。他們很快在福州的日本領事館辦理了護照,領取了私人出國旅游的有關證明材料。
帶上簡單的行裝,張天福與陳希誠從馬尾乘坐火輪船去了上海,再從上海坐火車去了北平。
他們在北平逗留了幾天,目的是去河北省定縣(今定州)看四川巴中人晏陽初辦的中華平民教育與農村改造運動實驗區。
回到北平以后,他們坐火車去了沈陽。張天福協和大學的同學陳增輝,在這里當教師。
同學相見,有說不完的話。由于日程安排很緊,不能擠出時間參觀名勝古跡。只住了一個晚上,又乘火車,跨過鴨綠江,進入朝鮮。
朝鮮在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掠奪下,與中國一樣貧窮落后。
哪里有侵略,哪里就有反抗。
日本侵略軍為了阻止朝鮮人民的反抗,沿途設下重重的關卡,不斷地檢查護照,沒完沒了地盤關。張天福被纏得怒火中燒,情緒極壞。他倆沿途的所見所聞,深深感到民族獨立、國家富強,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是迫切的任務。
火車走走停停,他們被苦苦折磨了一個晚上,到了南方朝鮮之濱的港口釜山。再從釜山坐輪船駛往日本神戶港。
神戶是日本本州西南部大阪灣西北岸的港口城市。
海輪一靠岸,在碼頭上走來一個日本人,用中國話說:“我是來迎接你們的。”
怎么會有人來迎接,真怪。
張天福與陳希誠感到莫名其妙,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。
心直口快的張天福說:“你怎么認識我的?”
“我是日本駐福州的領館通知來接你們,當導游和翻譯的。”日本人也直接了當地回答。
“先給你倆安排一個旅館住宿吧!”日本人獻著“殷勤”。
“不必,我的同學李宜茶,他的父親住在東京,已經安排好了,我們就借住在他家。”張天福謝絕了日本人的“好心”。
那個“翻譯”將張天福與陳希誠送往東京李宜茶的父親處。車子上,他仔細打聽張天福在日本的旅行路線,并且說:“放心,有翻譯跟你們同行。”
日本人“精心安排”,張天福甩也甩不開,只好處處小心。
李宜茶的父親,非常熱情地接待兩位來自福建協和大學的青年學者。他老人家住在市區一棟住的二樓,帶著女兒一起生活。每天早晚,為張天福兩人準備可口的飯菜。午餐出外自行解決。每到周末,老人陪著客人外出旅游。